前言:UI期中報告,總共要八篇,我還沒寫完全部,所以連老師本人都沒看過本文。
哈,既然有緣翻到鄙人之所,也請耐著性子看完這篇我絞盡腦汁之作。
根據”感性工學”這篇報告的說明,感性之定義廣泛,其中一項是:並非單獨某一感覺器官所產生之感官反應,而是綜合人之六種感覺器官之多種後,所產生之心理反應,但並不包括易受價值觀影響之動機。換言之,外在感官接受到訊息之後再傳回大腦所產生之心理反應卻又不包含個人價值觀,才能被稱為”感性”。看似合理中肯,譬如我們看到蝴蝶飛舞的反應是”好美麗啊”,漫步在深山林道會感到空靈寂寂、天地仿若太虛易無。但當說到顏色、形狀等基本要素,反應開始出現分歧了,一樣的鮮紅色或許有許多人認為是熱情的、奔放的的,但也會有人覺得是血腥的。這說明了人類的心理觀感幾乎都受到價值觀之影響,換言之,感性的意義無時無刻被社會主體價值觀所影響。
學者飯田建夫在”人對物之反應流程”做出了感性的範圍定義,六項流程之第四項:這些感覺情報與經由以往的學習或經驗中所累積之知識互相對照..。第五項:與認知、認識之同時對物體或是伴隨他們的意象等特性衍生出心理反應。那些以往的學習、經驗幾乎都是固有的定義。反而言之,感性的定義本來就沒有”客觀的”這類意涵,所以依據感性工學原則所設計的產物也必然是能被社會大眾廣泛接受,可是價值觀又依據文化、生活習俗之區別而變動,譬如東亞國家(中、日、韓)均以農業立國,居所向來地狹人稠加之身材瘦小,故偏好小巧精緻;英格蘭後裔白人國度(美國、加拿大、澳洲)乃移民起家,地廣人稀而且體材高大壯碩,使用習慣”大就是好”;東方熱銷的兩人座小轎車不見得到了西方社會一樣吃香、打遍歐美的XBOX第一代在日本也因為黑色外殼銷售慘兮兮。
Wiki對於Value(價值觀)的定義有一句話說得很清楚:
Values are considered subjective and vary across people and cultures.
意即”價值觀被認為是主觀的,且受個人或文化而變動。”在Cultural Values更是說著:
Groups, societies, or cultures have values that are largely shared by their members. The values identify those objects, conditions or characteristics that members of the society consider important; that is, valuable.
“團體、社會或是文化的價值觀被他們的成員所共享,依據物件、情況或是特性來判斷是否重要。”伴隨著這些定義,感性設計原則也必然隨著不同地區做出相異的設計思維,而非墨守成規,XBOX360記取教訓採用了白色外殼,以迎合日本玩家的喜好。
可是Value的定義中最後一句話非常有意思:
It is debated whether some values are innate.
”某些價值觀是否是固有的仍然廣受爭論。”真有不分文化、團體所共享的且無法變動的價值觀?若以設計角度思考,可以從國際市場大發利市的品牌進行分析,如APPLE。
仔細觀察APPLE這幾年的蓬勃發展,可以發現由衰轉盛的轉戾點是i-Pod。若以MP3 PLAYER的本質來看,i-Pod比起同類型產品在音質表現上並無突出之處,而是以設計取勝。可以說,i-Pod就是感性工學的最佳範例,純白色的外觀、貼切的圓弧邊框、簡潔大方的操作介面等要素讓第一眼看到的使用者在心理產生了絕對性的正面反應。另一層面,I-Pod跨越國界的熱賣,驗證了”簡潔”的全球通用性;歐洲慣來喜好繁複的圖像設計,可是說到”使用性”,不論是任何國家種族都希望越簡單越好。
日本文部省的感性工學定義是:”為達成人類與人工環境之調和,以工學角度研究人類之感性。亦即,….人類所表現出之『由感覺至心理間』的反應….將其成果應用於支援開發對人類和善之素材、易用易瞭解之產品、與安心之生活空間。” i-Pod幾乎完全符合此一定義,APPLE抓住使用者們” 易用易瞭解之產品”這個最重要的需求後,音樂音質的好壞、國度的差異根本就不成問題,甚至改變大眾對MP3 PLAYER的定義。
當感性工學成功的讓使用者們得到滿意的回饋後,可以推翻使用者對原有的價值觀,再進一步創造自身的感性工學,APPLE驗證了這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